|
|
|
頭銜:金融島總管理員 |
昵稱:算股神 |
發帖數:45382 |
回帖數:32109 |
可用積分數:6236234 |
注冊日期:2008-06-23 |
最后登陸:2022-05-19 |
|
主題:中集集團與中交股份展開海外競購戰
為完善自身在海洋工程領域的價值鏈條,同為國企的中集集團與中交股份展開了一場海外競購戰。
中集集團(000039.SZ)海外收購的臨門一腳,進球得分的卻是競爭對手。
8月11日,振華重工(600320.SH)發布公告,公司控股股東中交股份(1800.HK)通過全資子公司香港振華工程有限公司(下稱振華工程)以1.25億美元收購美國海上鉆井平臺設計和裝備商.Ltd。(下稱F G)。
然而,此前在2010年2月,中集集團就已公告過收購F G的意向。
雖然中集集團說,失手F G并不會影響公司的正常運作。但這一突發的狀況,顯然破壞了中集集團大規模進軍的海洋工程計劃。
昔日,中集集團總裁麥伯良與振華重工前總裁管賢彤笑談海洋工程未來發展,年齡相差20有余的兩人從彼此不服氣轉而惺惺相惜。而今,管賢彤已經離任。振華重工母公司中交股份“截和”中集集團,令雙方在海洋工程制造領域的爭奪陡然升溫。
收購變局
在中集集團的海洋工程板塊中,布局整個產業鏈條一直是總裁麥伯良的計劃。一旦收購F G完成,麥的布局將完美收宮。
“海洋工程預計今年盈利4000萬美元。”在4月份的一次中集集團股東會上,麥伯良作出如是判斷。
早在2月2日,中集集團發布公告,已與F G的大股東俄羅斯MNP集團達成意向,擬以7500萬美元的價格收購其手中持有的75%股權。
對于此次收購意向,中集集團予以了高度的評價:“有利于本公司海洋工程業務發展戰略的推進和實施;有利于在海洋工程業務的市場拓展;有利于煙臺萊佛士突破現有設計瓶頸;有利于提高公司海洋工程的供應鏈管理能力。”
對F G,麥伯良志在必得。
根據中集集團4月份股東會紀要顯示,麥伯良說,“F G的收購已進入最后程序,在進行最后的協議草擬階段,短時間就會完成收購。”
對于F G,麥伯良毫不掩飾其對中集集團的影響力:“收購F G將使中集在海洋工程大產品的技術話語權提升。”
然而,中交股份橫空殺出,并給出了高出25%的溢價。8月10日,中交股份發布公告,已于2010年8月9日完成了對F G的100%股權的收購。中集集團的布局被徹底打破。
中交股份并不承認自己在中集集團的收購中“橫插一杠”。中交股份向外界宣稱,振華工程并不知曉中集集團亦有意于F G,公司早在1月份就已經展開接洽F G大股東;6月22日,中交股份已正式與賣方簽署股權收購協議,8月9日完成股權交割。
中集集團對此反擊說,中交股份是在“本公司與F G的股東達成意向之后,向F G的股東提出了更高的報價,即以1.25億美元收購包括F G核心團隊持股在內的F G全部權益。”
公開資料顯示,中交股份以高出中集集團25%的溢價完成了F G全部股權的收購,將俄羅斯MNP集團持有的75%股權、Goldman Offshore Design LLC(GOD)持有的25%股權悉數攬入懷中。
中集盤算
按照中集集團原先的構想,收購F G可以提升公司在全球海洋工程領域中的地位。而7500萬美元的價格,顯然是筆劃算的買賣。
“中集如果把海洋工程做好,那么中集在世界經濟鏈條上,會有重要的地位提升,海洋工程可能單獨列入國家的‘十二五’規劃,國家對海洋開發的重視程度前所未有。”出于對海洋工程產業前景的判斷,麥伯良選擇了在中集集團板塊中增添海洋工程,并通過一條被業內稱作捷徑的方式——收購,來進入這一領域。麥伯良認為,“海洋工程的裝備大、周期長,收購萊佛士以后,比自建的周期短很多。”
中集集團進軍海洋工程領域當以2008年3月啟動收購煙臺萊佛士為標志。煙臺萊佛士為國內最大的鉆井平臺生產基地,主要為離岸石油和天然氣市場建造平臺,以及各種船舶設備。
2008年3月12日,中集集團通過旗下子公司與煙臺萊佛士的章立人等兩位股東簽署協議,以每股6.92美元的價格收購兩人手中持有的29.9%股權(后收購價調整為4美元/股,總價為3.271億美元)。
截至2009年11月,中集集團又發起要約收購獲得煙臺萊佛士發行在外股份的55.21%,從而獲得了對該公司的控制權。
在完成對煙臺萊佛士的控股后,中集集團啟動了一系列完善產業鏈的動作:通過收購和自建,中集集團在芝罘島、海陽設立占地2萬平方公里的海洋工程基地。
其后,通過對二級市場的收購,中集集團持有全球第三大海洋平臺鉆井系統供應商TSC海洋集團公司9%股權,并通過煙臺萊佛士持有TSC8%股權。
2009年10月份,耗資1.5億元的中集集團煙臺海洋工程研究院成立。
按照麥伯良對海洋工程的規劃,中集集團欲進軍世界海洋工程第一方陣。“全球范圍內,特別是針對深水的海洋工程,中集會做到世界一流,未來在量上要做到全世界第一,超越新加坡吉寶、三星、大宇。”
但中集集團認為自己做得還不夠。
2010年,中集集團啟動收購F G。“中國海洋工程企業在主流平臺基礎設計上的經驗積累與核心能力均有差距,這直接影響了總裝建造水平和效率效益的提升。F G是國際一流的海洋工程設計公司,中集與該公司有著長達十幾年的合作基礎,雙方的優勢和特點大家都非常清楚。雙方團隊都認為,如有機會實現整合將可形成比較大的業務協同和共同提升空間。這是我們作出收購F G決策的前提。”中集集團海洋工程業務負責人對外宣稱。
麥伯良說,對F G的收購完成之后,“未來會有幾十個美國人和歐洲人(F G員工)來中國工作,不斷地融合,從概念設計到基礎設計,逐漸延伸到施工設計,把海洋工程的系列化、標準化生產提升到新的水平。”
但這一切美好的構想,隨著中交股份對F G的收購化為泡影。
振華短板
中交股份出手收購F G,也是為了子公司振華重工在海洋工程的發展藍圖。
早在2007年,在振華重工的年報中,海上重工業務已經在列。
對海洋工程業務的規劃,管賢彤多次在公開場合提及,“振華重工的海洋工程裝備短期目標是,2~3年內海洋工程市場產品占公司總產值50%以上,相應板塊的營業收入突破40億美元。3~5年后,海洋工程業務占到公司產值的80%以上。”
彼時的管賢彤采取了自行發展的模式。“老管從708所找來了一批海洋工程能人。”一位不愿意具名的業內人士透露說。“這批人都是國內海洋工程領域的佼佼者。”
振華重工海洋工程研究院及海洋工程配套研究院先后于2008年成立。
2009年振華重工的年報中,海洋工程占總收入比例不高,但業績增長較快:海洋工程業務較2008年增長85.49%,達到35.82億元。毛利潤率從2008年的22.11%提升至30.85%。
但振華重工港機業務的大幅下滑,讓一切黯然失色。
正當振華重工轉型的關鍵時刻,管賢彤卻未有先兆地離任。有消息說,管賢彤卸任后,從708研究所跳槽到振華重工的許多專家選擇了離開。其中大部分出走的專家選擇了中集集團海洋工程研究院。
有業內人士推測,管賢彤的離任與在海洋工程領域的投入產出不成比例有一定的關系。
振華重工在年報中皆提及,“海洋工程產品因為生產周期更長,往往需要2~3 年。要發展壯大海洋工程產品,首先要對基本建設進行投入,造成近年來公司對基建投入較大,即使不發生金融危機,海洋工程產品產生收益也需要一個過程。”
其實,在海工領域不靠并購,一切依靠自己需要漫長的過程。記者從中遠船務了解到,該公司在轉型海工之前,蓄勢兩三年,直到2007年,該公司才正式轉到海工領域。“集團公司每年對海工研究院的投入多達1億元。”南通中遠船務公司總經理倪濤直言,自己營建海工隊伍一定是個漫長的過程。
中交股份顯然等不了那么久。
在業內人士看來,收購F G并不劃算,但為了擺脫在業內人士眼中尚處于制造鏈條低端的形象,中交股份還是決定出手。
“預期此次收購交易可大大提高向中國和國際客戶提供復雜海上開采與建設解決方案的競爭力。中交股份同時認為,在集團與F G之間將產生多個潛在的協同效應。例如,振華重工的海上設備生產能力可以得到進一步利用。”振華重工稱。
但一位曾經在新加坡吉寶企業工作多年的專家認為,F G最大的價值是企業文化,并不是公司的外殼,其核心競爭力是人才。“管理層拿到錢套現之后,他另組一套班底。振華重工最后能得到什么?”
業內比較擔憂的是,海洋工程產品極具個性,每個平臺的制造要求都不同。即便振華重工拿到了F G之前的產品,但并不代表以后就具有絕對競爭力。
海洋工程之爭
世界著名海洋油氣工程研究咨詢機構道格拉斯-威斯伍德公司(DW公司)的報告顯示,未來5年,全球海洋油氣工業將投資1890億美元在遍及全球的海洋上建立15000個油氣勘探和開采井,全球海上浮式生產設備市場規模約1000億美元。
在海洋工程領域,中國明顯處于劣勢。據不完全統計,全球50%的海洋工程裝備在韓國建造,20%在新加坡建造,僅有17%在中東船廠和中國建造。
“如果不是金融危機,中國不會有那么多企業會轉向到海洋工程領域。”中遠船務工程集團有限公司副總經理徐秀龍說。
根據德國勞氏(GL)提供的信息,當前中國有15家船廠投資了大約400億元人民幣用于開拓海洋工程業務,來自國內企業之間的競爭正在加劇。
“第一梯隊則包括煙臺萊佛士、大連船舶重工、上海外高橋、中遠船務等企業,主要從事鉆井平臺和浮式生產系統建造。其中煙臺萊佛士海洋工程有限公司手持訂單最多,達到13座,大連船舶重工集團有限公司產品覆蓋了自升式鉆井平臺、深水半潛式平臺、建造類型最多;上海外高橋造船公司首次承建了世界上最先進的第6代3000米深水鉆井平臺,建造技術最難。”中船重工704研究所標準情報室研究員劉峰認為,而振華重工、熔盛重工等則被劃入了第二方陣。
近期有消息說,海洋工程裝備有望列入國家“十二五”規劃中。有分析人士判斷,這又將為海洋工程制造企業帶來新的刺激點。
【免責聲明】上海大牛網絡科技有限公司僅合法經營金融島網絡平臺,從未開展任何咨詢、委托理財業務。任何人的文章、言論僅代表其本人觀點,與金融島無關。金融島對任何陳述、觀點、判斷保持中立,不對其準確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確或暗示的保證。股市有風險,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承擔相應責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