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頭銜:金融島總管理員 |
昵稱:大牛股 |
發帖數:112457 |
回帖數:21857 |
可用積分數:99734450 |
注冊日期:2008-02-23 |
最后登陸:2024-12-20 |
|
主題:京東方逆襲,三星失守
幾天前,天風證券(3.040, -0.01, -0.33%)分析師郭明錤給出預測稱,京東方將取代三星,成為蘋果iPhone屏幕最大供應商,而三星也不再是Pro版iPhone屏幕的獨家供應商。
根據郭明錤的另一份調查報告,同為國內果鏈企業的舜宇光學科技(后文簡稱舜宇),后續也將從中國臺灣光學巨頭大立光口中分得更多訂單,成為蘋果最新iPhone 14主攝的最大供應商。對手技術、產能的提升,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大立光對蘋果的議價權。
而另一邊,歌爾股份(22.140, -0.62, -2.72%)(后文簡稱歌爾)則因為丟掉蘋果訂單,市值單日蒸發近80億元,三天內股價跌幅25%,業績遭遇重創,其丟掉的AirPods Pro訂單已被富士康和立訊精密(31.740, -0.18, -0.56%)分食。曾有一些業內聲音認為,歌爾丟單,主要是因為“不夠聽話”。
就在最近,蘋果自研屏幕新進展曝出,首塊自研MicroLED屏幕即將落地Apple Watch,目前已在測試中。MicroLED被不少人認為是現階段屏幕發展的“終極”目標,兼顧OLED的“像素級”控光和LCD的“長壽命”,當下火熱的MiniLED技術相比之下也只是“過渡”方案。
從自研芯片到自研屏幕,蘋果對核心技術掌控的邊界仍在繼續拓展。對于占據整機零部件成本近五分之一的屏幕,蘋果頗有志在必得的意思。
不論是供應商訂單比重調整還是自研技術的加碼,在這一系列變動的背后,我們似乎可以抓到一個趨勢:蘋果在不斷強化對于核心技術的把控。對于芯片這類純自研技術,蘋果會不斷鞏固優勢,而對于自己暫時無法完全把控的技術,蘋果也要在獲得供應鏈最優質方案、保持領先的基礎上,做到“不受制于人”,避免一家獨大的情況。
這也是蘋果與供應商之間復雜博弈的底層邏輯之一。
此次京東方與三星在OLED屏幕領域的較量,正是蘋果這一底層邏輯的現實版呈現,同時也是現階段中國大陸企業在蘋果核心供應鏈攻城略地的一個真實縮影。在蘋果的制衡戰術背后,京東方如何在OLED賽道從追趕者走到挑戰者、三星丟失iPhone屏幕訂單后又瞄準了哪些新的蛋糕都值得進一步關注。
蘋果加強核心技術掌控力、加強對供應商把控的意圖已經擺在了明面上,后續蘋果自研技術大業的進一步展開,或許將對整個科技產業鏈產生更深遠的影響。
這次屏幕訂單占比變動背后,蘋果必然是核心推手,有不少業內觀點都提到,蘋果選擇增加京東方訂單比重,更多是從自己利益角度出發。
正如前文所說,在自己無法完全“掌控”的領域,蘋果要避免一家獨大、受制于人。
實際上,對于極為注重產品體驗,重視產品交互性的蘋果來說,屏幕顯示一直是其很感興趣,但沒有完全掌控核心技術、實現自研的領域。
往遠了說,從2014年開始,蘋果就押寶了面向未來的“終極”顯示技術MicroLED,早早收購了MicroLED技術初創公司LuxVue,開始技術研發,但至今還沒有落地產品。
早年iPhone采用LCD屏幕,供應商包括韓國的LG,日本的夏普、JDI等廠商。2017年的iPhone X是一個重要轉折點,這一年,蘋果iPhone正式邁入OLED屏幕時代,三星也正是從這一年開始成為蘋果iPhone手機OLED屏幕的核心供應商。
從iPhone X到今天的iPhone 14系列,蘋果iPhone的Pro和Pro Max兩款高端型號的OLED屏幕幾乎均由三星獨家供應,LG通常是標準版的屏幕供應商。
京東方從2020年開始出現在蘋果TOP200供應商名單中,在iPhone 14標準版中供貨比重還比較低。
當然,從技術研發角度來看,蘋果與三星有很多的屏幕專利交叉授權,并非完全受控于三星,但歸根結底,專利交叉授權終究無法阻擋三星將高端OLED屏幕賣給安卓手機廠商,也就很難讓蘋果實現“獨家買斷式”的長期領先優勢。
同時高端OLED屏幕長期由三星一家獨大,也削弱了蘋果在這一領域的議價權。根據iPhone 13 Pro的拆解,一塊三星OLED屏幕的成本大約是105美元,整個iPhone 13 Pro的零部件成本約為570美元,屏幕成本占比已接近五分之一。
目前iPhone 14 Pro Max的外屏官方維修價格在3200元左右,約等于一部安卓中高端手機售價。
相比之下,蘋果自研A15芯片的成本只有45美元左右。
長期受制于三星的蘋果,想培養新供應商也不是一天兩天了。不過韓國LG的心思主要在大尺寸OLED上,在小尺寸柔性AMOLED手機屏幕上沒有明顯優勢,也沒有重點投入。
日本屏幕供應鏈近年已經逐漸轉向上游,在終端屏幕領域競爭力早已不及當年鼎盛時期。
國內這邊,就在iPhone X發布的2017年,京東方在四川成都正式投產了國內首條6代柔性AMOLED生產線,成為國內OLED屏幕領域走的最早的一家企業。目前京東方在OLED技術布局、產能方面都是國內走的更為靠前的。
有分析師指出,蘋果如果必須要扶植一家供應商與三星抗衡,京東方無疑是更合適的選擇。
從蘋果的角度來說,京東方的方案與三星相比,在成本上有優勢,京東方訂單占比的提升,可以進一步提升自己與三星之間的議價權。
多位業內人士也透露了類似觀點,表面上這是京東方與三星之間的蘋果訂單博弈,但實則是蘋果的意愿占據了主導,蘋果供應鏈的調整,也一向如此。
屏幕訂單占比的調整,不只是京東方和三星的事,也是蘋果想擺脫屏幕受制于人的關鍵一步。
雖然從某種角度來看,國內屏幕廠商頗有一種被“當槍使”的感覺,成為了蘋果和其他供應商談判的籌碼,但從積極的一面看,能夠躋身蘋果核心產品關鍵零部件供應商之列,本身就是對廠商硬實力的一種肯定。
蘋果之所以選擇京東方,與京東方此前在OLED領域近十年的投入積累密不可分。正如蘋果在手機鏡頭領域與舜宇的合作,也是源自于十年前就開始的溝通和研發推進,而非一時拍腦門的決定。
眾所周知,國內屏幕產業發展相較于日韓臺都要更晚,初期主要以承接日韓產業轉移為主,受日韓臺頭部廠商影響比較大。
京東方對于OLED技術的加速布局,主要是在2013年前后,當時京東方推出了OLED樣機,開始在人才招募,技術攻關方面加碼,并成立了OLED研發中心。
當時京東方創始人王東升對于自研技術的高度重視,也一定程度上讓京東方在OLED這樣的先進技術研發上走的更加堅定。
屏幕產業的發展是長周期、重資產的,從技術研發、建設產線到最終投產、終端應用,需要經歷漫長的、以年為單位的時間。目前一條高世代OLED產線的投入能夠達到460億元以上。
就在蘋果iPhone X帶火智能手機OLED屏幕風潮的2017年,京東方的第一條中小尺寸OLED產線也正式投產,京東方成都第6代柔性AMOLED產線也成為國內首條6代柔性AMOLED生產線。
據了解,當年OLED關鍵生產設備蒸鍍機產能依然十分緊缺,由日本Canon Tokki生產的最先進的蒸鍍機只有七臺,其中三星拿走了五臺,LG吃去一臺,另外一臺就是被京東方拿下。
▲Canon Tokki OLED大規模生產系統示意圖▲Canon Tokki OLED大規模生產系統示意圖 2018年,華為P20 Pro首次搭載了京東方柔性AMOLED屏,這也是國產柔性AMOLED屏的一次重要突破。
時間來到去年,截至2022年12月,京東方累計申請的8萬件自主專利中,柔性OLED相關專利申請超過2.8萬件,占比超過三分之一。值得一提的是,在年度新增專利申請中,柔性OLED、傳感、人工智能、大數據等領域專利申請占比超50%。
根據全球專利服務機構IFI Claims發布報告,京東方在美國專利授權排行榜中位列全球第11位,并連續五年躋身TOP20。
掌握大量技術專利,必然離不開在研發領域的大力投入,2021年全年,京東方的研發投入已經達到124億元。
至于蘋果OLED項目,有業內人士稱,其實蘋果很早就開始與蘋果接觸了,并非近一兩年的事,只是近年來落地成果逐漸增多,才逐漸被更多人所了解。
可以看到,京東方拿下蘋果供應鏈訂單,能夠叫板三星背后,技術、產能硬實力的提升,是不可或缺的關鍵一環。能夠成為同一代iPhone Pro版本的供應商,就說明在屏幕性能特性上,兩家差異是較小的。
在OLED領域,京東方還從三星手中拿下了大批國產安卓手機廠商的訂單,包括華為、榮耀、小米、OPPO、vivo等主流手機廠商,幾乎都在旗艦機中使用過京東方的柔性AMOLED屏幕。
在多年技術積淀之上,吃下蘋果訂單,帶給京東方的好處是顯而易見的。最明顯的一點肯定是反映在實打實的利益上,對蘋果來說,他能夠獲得更具性價比的屏幕方案,對京東方來說,這也是一筆大單。
回顧京東方過去二十年的營收和凈利潤,我們能夠看到2021年是一個非常關鍵的節點。
▲京東方2001-2021年營業總收入情況,來源:Wind▲京東方2001-2021年營業總收入情況,來源:Wind 相比前十年的穩步提升,2021年京東方營收陡然躍上了2000億元大關,同比增長超過62%,而全年凈利潤更是增長了412%,達到了258億元,與此前十年凈利潤之和相當。
▲京東方2001-2021年歸母凈利潤情況,來源:Wind▲京東方2001-2021年歸母凈利潤情況,來源:Wind 從與產品更直接相關的毛利率角度來看,2021年京東方毛利率也創造了歷史新高,接近29%,相比之下2020年毛利率為19%左右,毛利率增長超過50%。
2021年蘋果發布了iPhone 13系列,根據業內信息,京東方也在這一年拿到了少量iPhone 13標準版訂單。2021年12月京東方在一個月內出貨了1000萬片OLED屏幕,占據全年OLED出貨量六分之一,蘋果新機發售后的四季度向來是供應商出貨的高峰期,可見蘋果需求量之大。
雖然2022年京東方業績有所放緩,但這與整個手機、家電、PC市場整體疲軟有很大關系,并且蘋果iPhone 14標準版和iPhone 14 Plus的大幅砍單,對京東方也有不小的影響。
總的來說,京東方拿到蘋果訂單,雖然跟蘋果自身的策略密不可分,但京東方硬實力的快速成長,以及后續更高的發展潛力同樣值得關注。京東方與蘋果的合作,無疑是一次雙贏。
說完京東方,我們來看三星這邊。對于長期獨占蘋果高端屏幕訂單的三星來說,未來訂單可能被搶走的危機感或許也會給三星帶來正向的刺激,讓三星集中更多資源投入到未來其他的高潛力方向中。
塞翁失馬焉知非福。
而對于京東方來說,未來一旦成為蘋果iPhone屏幕最大供應商,在豐厚的利潤回報面前,保持一定的危機感仍是必須的,甚至要留好充足的“后手”。
在蘋果供應鏈中,對蘋果存在過度依賴,向來不是好事。
往遠了說,此前蘋果初代iPad采用的多點觸控屏,其背后的核心技術供應商宸鴻,也曾因為獨家供應而賺的盆滿缽滿,但后來蘋果擔心其一家獨大,強制要求其交出技術專利,最終導致其被對手趕超。
成為蘋果獨家供應商,相伴而來的就是被取代的風險。
往近了說,歐菲光(5.210, 0.05, 0.97%)、歌爾的“前車之鑒”,還擺在眼前。曾經做到攝像頭模組全球出貨量第一、拿下蘋果訂單的歐菲光,在與蘋果“分手”后股價一路跌停,市值蒸發300多億元,營收凈利連季大幅下跌。
曾是AirPods系列產品最大代工方的歌爾股份,如今部分訂單已被富士康和立訊精密分食,失去蘋果訂單消息曝出后,其股價三天下跌了25%,裁員風波也接踵而至。
而一度與蘋果叫板定價,穩拿蘋果iPhone鏡頭最多訂單的大立光,也被后來者舜宇逐漸趕超,失去鏡頭最大供應商地位。
雖然在“雙贏”的結果之下,京東方從蘋果訂單中獲得了豐厚的回報,但危機感應該說是有增無減的。
而對于此次丟掉訂單的三星來說,減輕蘋果iPhone訂單占比,一定程度上也能讓三星有更多資源和經歷放在新賽道的角逐上。
目前三星電子營收中蘋果貢獻占比大約為6.6%,相比同為屏幕供應商的LGD其超過36%的蘋果營收占比,并不算高。
在屏幕領域,三星近年徹底淡出了LCD屏幕的較量,轉而專芯聚焦OLED技術,對于三星來說,OLED之戰實則是一場不能輸的仗。
▲三星專門設立了“OLED ERA”網站,用于展示三星OLED相關技術和產品▲三星專門設立了“OLED ERA”網站,用于展示三星OLED相關技術和產品 為此,三星大力投入OLED技術研發,在大尺寸OLED領域,通過QD-OLED技術與LGD的WOLED技術抗衡,在中尺寸OLED領域,三星已經與蘋果進行了獨家合作,很可能會吃下蘋果中尺寸OLED訂單的大部分。
根據Omdia預測的一份蘋果OLED屏幕迭代路線圖,未來蘋果的iPad、MacBook、iMac三條極為重要的產品線,都將會逐漸采用OLED屏幕。
▲蘋果IT OLED面板路線圖(Omdia預測)▲蘋果IT OLED面板路線圖(Omdia預測) 根據業內信息,中尺寸OLED設計一項關鍵的“雙層串聯OLED技術”,而蘋果設計了雙層串聯OLED屏幕的驅動芯片、OLED結構和線路,交給三星和LG研發量產技術,其中三星的研發進度是最快的。
業內普遍預測,2024年前后我們就能看到蘋果采用OLED屏幕的iPad、MacBook等產品上市,可以想象,iPad、MacBook帶來的新的千萬級OLED市場,必然會成為三星瞄準的一塊重要蛋糕。
從技術的角度出發,三星未來在蘋果iPhone屏幕中的占比不斷下降,也并不意味著三星在屏幕產業中的失勢。因為三星在全球屏幕產業中的核心優勢在于其對技術體系、上游供應鏈體系的把控,在這方面,國內屏幕廠商追趕的空間依然很大。
以核心的OLED發光材料為例,這些材料的高端供應商集中在美國、日本、韓國及歐洲等國家和地區,而三星與這些頭部廠商的關系十分緊密,可以率先獲得最新的發光材料,并享有一定時間內的獨家供應權。
除了在材料、生產設備上積累的體系化優勢,三星在OLED領域的大量技術專利也是繞不去的一道坎,不過近年來國內廠商也開始與三星進行交叉專利授權,進一步突破專利的封鎖。
不論如何,在京東方上位,三星失單背后,新的危機依然存在,而在不同產品方向上的新的較量,也早已拉開帷幕。
蘋果在屏幕領域,想擺脫屏幕受制于人,進而讓我們關注到了京東方和三星之間的博弈。正如開頭所說,這只是蘋果加強自身對技術、供應鏈掌控力的一個縮影。
對于自己能做的技術,蘋果一定要自己做,對于自己做不了的,也堅決要擺脫重度依賴某一家供應商的局面,這始終是蘋果供應鏈調整的主要邏輯之一。
比如在整機代工領域,從富士康一家獨大,到今天富士康、立訊精密、和碩、緯創等廠商分吃訂單。雖然富士康仍然占據主導地位,但終究它不是“獨家”。
在手機鏡頭領域,舜宇的崛起,也讓蘋果增加了與大立光之間的議價權。
即使是自己一直苦苦無法實現的通信基帶芯片,蘋果也一直在堅持做自研,甚至重金收購了英特爾的基帶業務部門。
雖然頻頻爆出研發進度受挫,但蘋果依然堅決執行替代,對此高通也做出了明確說明,高通5G基帶芯片未來在蘋果iPhone中的訂單占比的確會下降,側面證明了蘋果的確在按照自己的節奏推進替代計劃。
甚至在WiFi、藍牙芯片領域,蘋果也要通過自研芯片替代博通方案,這也一度引起了業內的廣泛熱議。
在此次京東方和三星iPhone訂單變動之際,還有一些蘋果自研屏幕信息釋放了出來,這些信息甚至更加值得關注。
這些信息表明,在屏幕領域,蘋果的最終目標絕不僅僅是實現供應商之間的相互制衡,更重要的是把屏幕核心技術掌握在自己手里,讓自己占據絕對的技術主導地位。
不論是代工、鏡頭還是屏幕,這些都是蘋果無法完全掌握在自己手里的,那么對于可以實現自研的領域呢?蘋果會毫不留情地堅決實現自研替代。
芯片就是一個最有力的證明。
隨著M1、M2系列芯片推出,蘋果即將在Mac電腦中實現對英特爾處理器的徹底替換。目前就差最后一個Mac沒有替換,但也是早晚的事。
根據目前業內曝料信息,“M2 Ultra”這顆主打生產力的多核心“怪獸級”芯片,已經在路上了。可以說,蘋果在芯片層面實現全面自主替代,只是時間問題了。
蘋果這樣不遺余力地將核心技術掌握在手里,真的有用嗎?答案是,確實有用,而且是非常有效。
從A6芯片蘋果確立移動芯片霸主地位以來,蘋果A系芯片出色的性能一直是iPhone最核心的競爭力之一。
而自研芯片與操作系統的深度打通,讓蘋果的iPhone、iPad、MacBook都實現了安卓生態、Windows生態完全無法比擬的協同體驗。
自研技術香不香,只有自己吃到才知道。
當然,蘋果這樣做,也引起了業內的一些擔憂,倘若真的將所有關鍵技術都自研,蘋果真的能玩得轉嗎?這背后的研發投入、人才需求都是海量的,對于今天的蘋果來說,這樣做的投入產出,真的值得嗎?
今天的科技產業講究供應鏈配合,絕不可能一個人包攬所有,這也是客觀無法實現的。
蘋果將會如何處理自研自造、供應商合作之間的關系,諸多方面的權衡博弈仍會十分復雜。這也讓未來全球科技產業供應鏈格局依然存在不少變數。
不論是芯片、鏡頭還是屏幕,蘋果強化對于核心技術的把控,已是不爭的事實,而在這之外,蘋果還在積極調整供應鏈的區域布局,比如將部分產線轉移至中國大陸之外,以規避潛在風險。
蘋果的產品優勢,很多源于其對于技術、供應鏈的深度把控,而在消費電子市場遇冷的大背景下,蘋果或許正在通過強化這一優勢,來給自己更多信心,也給投資人更多信心。
從立訊精密、歐菲光、歌爾、舜宇到京東方,這些“有故事”的大陸果鏈企業一直為人所津津樂道,從他們演繹的果鏈沉浮錄中,我們既能夠讀出積極的一面,也能夠感受到危機的一面。
在全球科技產業的博弈中,依靠他人始終不是硬道理,雖然技術創新很難,掌握核心技術需要直面諸多海外科技巨頭的阻攔,但咬牙堅持似乎仍是必由之路。
今天即使強如蘋果,股價依然常探新低、高管團隊幾經動蕩、iPhone營收逐漸疲軟頻頻砍單……在產業合作日益緊密的當下,沒有一家企業能夠脫離供應鏈體系獨立生存,而復雜的利益博弈、調整,必然會始終伴隨。
與其急著扣上“贏家”和“輸家”的帽子,不如讓子彈再飛一會兒吧。
【免責聲明】上海大牛網絡科技有限公司僅合法經營金融島網絡平臺,從未開展任何咨詢、委托理財業務。任何人的文章、言論僅代表其本人觀點,與金融島無關。金融島對任何陳述、觀點、判斷保持中立,不對其準確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確或暗示的保證。股市有風險,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承擔相應責任。
|